【香港瘰螈】港獨有近危物種瘰頻被「路殺」 生態攝影師策展喚市民關注

社會

發布時間: 2024/04/05 09:59

最後更新: 2024/04/05 20:45

分享:

分享:

生態攝影師阿城。(王韻青攝攝)

香港瘰螈是香港獨有兩棲有尾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近危物種」,亦受本港《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但過去幾年持續上演「路殺」事件。生態攝影師馮漢城(阿城)與團隊本月舉辦展覽,希望記錄瘰螈可愛的一面之餘,同時展現它們正面對的威脅,令更多市民關注有關議題。

最新影片推介:

記者昨日(5日)早上跟阿城到飛蛾山,於山腳沿車路行到山腰,尋找瘰螈的蹤影。瘰螈喜歡在潮濕的雨天活動及遷徙,昨日天氣相對乾燥,瘰螈都躲起來,記者走了一個多小時,仍未見瘰螈,但就發現其他物種,如變色樹蜥、黑眶蟾蜍、長尾南蜥及橫紋鈍頭蛇等的屍體,大部分已經死去一段時間,呈扁平狀並開始變乾。

點擊圖片放大
+2

阿城與團隊上月首次就瘰螈進行有系統的記錄,19日起在4個瘰螈路殺「黑點」,包括飛鵝山、梅子林、川龍及林村,統計被殺瘰螈的數目,至今達60隻。阿城稱,作為駕駛者,在車上要用盡金睛火眼才能留意到有保護色、正在「過馬路」的活體瘰螈,屍體就更難發現。他指,瘰螈最細只有3至4厘米,最大則可以達14至15厘米,不論大大小小均有機會於馬路上出現。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劉彥芹指,兩棲類動物原本就在山上生活,但人類因為生活需要興建馬路,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瘰螈一般會於非繁殖及繁殖季節之間遷徙,進入森林覓食,每年平均有9至10個月在樹林內生活,遷徙行動期間有機會遭車輛輾過。

劉彥芹正進行路殺研究,市民亦可充當「公民科學家」,記錄有關數據。劉彥芹指,發現動物屍體時要先拍一張照,擺放指南針,再以間尺量度動物的大小,這樣就可以分析動物出現的地點、方位及動向等,有助辨識「路殺」的黑點及高峰期。

點擊圖片放大

車路遍佈瘰螈屍骸

阿城自小喜歡野生動物及自然生態,中學起開始行山拍攝,觀察野生動物。阿城大學主修生物,畢業後在香港大學任職研究助理,跟隨劉彥芹進行有關瘰螈的研究,期間學到很多有關瘰螈的知識,又了解到它們野外的情況,對瘰螈漸漸產生興趣。阿城覺得,瘰螈「好得意,好有畫面、好靚」,作為生態攝影師希望記錄它們可愛及開心生活的一面之餘,同時展現它們正面對的威脅。

阿城去年4月首次到飛鵝山考察,發現行車路「屍橫遍野」,形容畫面令他感到十分震撼,惟明白普通人很少會留意馬路上的生物,駕駛者亦難以駕車同時避開瘰螈。阿城稱,第一次「唔知頭唔知路」駕車上山,發現時已經輾過很多屍體,其後再於兩棲類動物遷徙期間上山考察就會避免駕駛。他指,「唔會勸告市民大眾唔好揸車嚟,咁好唔realistic」,認為要提供證據,以數據支持哪些地方需要避免駕駛,現階段舉辦展覽等正正是記錄證據及教育公眾,期望令市民關注事件。

展畫作標本等喚關注「路殺」

阿城與幾位藝術家策劃《一生螈命》生態藝術展,展覽記錄香港瘰螈複雜的生命週期,展出畫作、攝影、紀錄短片、標本及裝置藝術等。團隊聯同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製作環氧樹脂香港瘰螈標本希望讓觀眾在黑暗中直視這些被人類無意中奪去生命的犧牲者,記錄牠們生命被停止的瞬間。

希望展覽能帶市民體驗自己首次看到瘰螈屍體的「震撼」,透過展覽讓香港的野生生物能被社會大眾看見,並引發討論,思考如何讓香港瘰螈及一眾野生生物有一個更好的棲息環境。團隊指,香港是個毗鄰郊野卻高度城市化的地方,很容易忽略野生動物的存在,忽略了怎樣與牠們相處。團隊希望市民透過展覽窺探瘰螈的日常生活,經歷牠所處的險境,回應相關的保育議題。

阿城亦曾於沖繩踏單車公路旅行,留意到沿路有路牌提示遊客小心動物、指示路段曾出現屍體的物種;遊客中心亦會有展品教育公眾。他指「政府可能未必好aware呢件事」,但期望政府能參考其他國家的措施,安裝路牌、做基本的公眾教育等,不失為好做法。

點擊圖片放大
+3
+2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

【全港中小學選校資訊】 【名校專區升學攻略】

【兒童健康百科】 【職場文化智慧】 【家事百科全書】

記者︰吳穎嵛